【明報觀點】王慧麟:退保是公共財政政策之戰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1月5日)

【明報專訊】全民退休保障這場仗,相信學者或民間方案最終都會全敗。敗的原因不在方案不夠周詳,而是打敗不了財金官僚的傳統及文化。

1月3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的網誌,其實已經將這場爭論畫上句號,因為政府已經將前門後門側門鐵閘都關掉上鎖。網誌末段談的是退休保障,但前段談的更多的是未來很快出現的結構性財赤。因為香港財金官僚有一條鐵律,就是政府的開支增長,需要與本地生產總值和收入的增長相適應。當然,不能說,政府的開支增長,一定要跟足本地生產總值和收入增長,因為在經濟低迷,需要政府開倉派米時,就可以有所豁免。但這個鐵律的基調,就是不能有所超過。

財金官僚的兩套思維

因此,財金官員必然對這類隨收隨支式的全民退保有極大的保留。這裏局長沒有說的是,政府最怕的是包底,這不是說政府不能包底,而是政府不能對一個無底深潭包底。雖然民間方案或學者方案的推算,大抵是指政府在首次注資一筆種子基金之後,毋須再承擔任何額外開支。但政府財金官僚的思維是,一旦政府落水,無論現在的民間方案如何在公共財政上無懈可擊,政府就要預計有朝一日要包底,而且,政府一旦包底的話,究竟是怎樣包或如何包又或者要包多少呢?沒有人說得準。政府財金官僚會說:「難道民間各路人馬可以說,一旦運作出了亂子,政府一毫子都不用付嗎?到時候,民間又要叫政府出來收拾啦,係咪?」

另外,財金官僚更不能說出口的是,一旦將來因為某些理由,香港出了一位真正左翼的特首,奉行全面的財富再分配政策時,現在民間說到的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額,隨時有增無減,那麼政府夾萬有多多錢也撐不住。因此,現階段盡量維持公共財政穩健,是現階段需要持守的底線思維,不搞就是不搞,就是用一些方法,包括不支持大規模的財政再分配政策例如全民退保,以防止將來有個愛派錢贏民意的領袖而已。

上述兩套思維,已經植根在財金官僚的DNA之中。以前,有商界人士上台做財政司長,都難以撼動,更何况現在「揸莊」的是政務官呢?所以,像全民退保之類的相當溫和的左翼福利政策,應該在政府內部早已遭到揚棄。現在官僚把議題拖到現在,待一個諮詢文件將其「槍斃」,已是相當客氣了!

今次全民退保事件可見,政治上無論如何改朝換代,至少在財金官僚文化方面,一些固有的金科玉律是不會因為有政治力的干預而被推倒的。民間若要搞退保,已不應是福利政策的範疇,而是有沒有一套足以取代現在財金官僚所持守的公共財政鐵律的問題。一日沒有一套另類或民間的公共財政政策思維,一日就不可能有任何重大的社福改革。情况就如沒有民間團體如本土研究社去衝擊政府的土地官僚的思維,棕土的討論就不可能放在台前。不過,我得闡明,我是支持學者的全民退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