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3500元養老金方案不能持續嗎?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6年1月2日)

【文: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近日對全民退保的討論開始趨向深化,除了一般的原則討論外,坊間亦開始加深對精確數據、假設的認識。其實,180學者在政府諮詢文件出台前,已開始著手研究統計署最新的人口數字,並嘗試根據周永新報告的框架,整合出一個可行的方案。這項工作本身已是一項相當艱巨的挑戰,原因在於學者無法得知政府出台報告的假設有否變化,亦沒有政府一些最新統計數字 (工資分佈、社會福利開支等)。180學者在政府推出諮詢文件第二日,即召開記者會,宣佈只要將啟動基金增至1000億,以及將養老金調節為3500元,到2064年還有超過1600億盈餘。

及後有朋友認為學者方案與政府諮詢文件內的數據有出入,擔心學者方案高估了預測,亦有人憂慮方案假設過於樂觀,未能經得起持續考驗。對於這兩點質疑,本文將逐步向大家拆解。

學者方案數據比政府諮詢文件更保守

要對照學者方案與政府數據,首先要處理的是將兩者計劃開始年份歸一,政府採用的數據是以2015年的基數 (參見諮詢文件第83頁),而學者所用的數據則是2016年。我們必需將輸入金額及輸出金額乘以通脹,才能比較兩組數字。在假設通脹為3.5%的情況,採用政府諮詢文件內的數據將會得出如下結果:

圖中顯示,使用政府最新數據推算下,到2064年結餘超過2000億,也就是說,學者方案其實低估了累積盈餘(見下圖)。

學者方案假設趨向保守

至於假設方面,學者方案與政府諮詢文件的假設均沿用周永新報告,下圖列出一些主要假設:

 

以上假設是過於保守還是過於樂觀,相信各人自有判斷。其實,民間團體在過往多次與政府就數據進行交手,當有數據証明全民退保可持續時,政府就會搬龍門,先是增加推算年期,繼而推低勞動人口數據,甚至還試圖減低政府的既有社會福利開支承擔比例,這個過程不止是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扶貧委員會有份參與,財政司核下的財經事務局亦有份製造嚇人數據。為了製造全民退保不能持續的假象,政府已去到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民間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目的都是拋磚引玉,旨在說明只要有適當的融資方式,全民退保是可持續的。至於如何融資,政府及財團承擔比例是否還有上調空間,這正是社會需要深化討論的地方。林鄭月娥既已開口對全民退保有保留,我們亦對政府的假諮詢不作任何幻想,民間團體將會自行進行多場公眾諮詢,用事實與數據向政府說明,富裕的香港絕對有能力實現全民退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