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劍華:五十年一遇的「卸膊」諮詢

(原文刊於《AM730》2016年1月6日)

在一個「全民退保」的論壇上,有論者指從沒有想過政府會發表一份諮詢文件,用意卻是希望市民否定相關的政策。這確實指出了政府這一次諮詢工作的狐狸尾巴。不過,香港政府過去也是曾經進行過有著同一意圖的諮詢的。

殖民地政府在1965年發表了第一份社會福利政策文件,名為「香港社會福利的政策與目標白皮書」。當時有意見認為香港作為已經成為福利國家的英國的殖民地,應該發展一套較合理的社會福利制度,政府卻不想把這個包袱攬上身。這份文件沒有向市民展示政府在社會福利的政策藍圖,而是提出各種似是而非的論據,好讓政府脫身。白皮書首說香港作為華人社會,傳統家庭制度穩健,有效保障家庭成員的福利。政府的介入豈不是要冒上破壞這優良傳統的風險?白皮書又說華人普遍 迴避與官府打交道,因此政府的介入不見得會產生效果。最後,白皮書也說自從二戰之後,很多海外及本土的「義務機構」相繼發展起來,政府一旦介入,有可能會 窒礙義務福利工作的發展。鋪陳完了上述這些十分有趣的論據之後,結論自不然是市民應該死心,放棄對政府的任何幻想了。

當然,這樣「卸膊」的政府諮詢不多見,剛於兩星期前發表的那一份「退休保障前路共建」諮詢文件因而也可算得上是半世紀才一遇的傑作了。不過,五十年前的殖民地政府還懂得以一些正面的說法去說服市民。今天這個政府同樣沒有擔當,但手法卻更形拙劣。不談政府的責任,只談立場;堆砌沒說服力的數據誤導公眾;還 威嚇要大幅加稅以動員市民反對全民退保。為了要否定自己找來作獨立研究的專家報告,竟然會以一些尖刻的冷言冷語來譏諷一位曾為政府當了幾十年顧問的教授; 最後甚至不惜挑動世代間矛盾。從這一些來看,說這個政府比以前的殖民地政府更不堪,實在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