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早餐 - 徐家健:兩個數佬講退保

(原文刊於《AM730》2016年3月24日)

第四次Goodtalk上周六在中文大學順利舉行。多謝K&K Charity的贊助,多謝灼見名家的幫忙,多謝珠時網的採訪,多謝積金局與勞福局的支持,當然更要多謝幾名講者加上兩百多位現場觀眾的參與。

Goodtalk講退保,有周永新與碧樺依以兩代社福界學者身份動之以情,亦有雷鼎鳴教授和張超雄議員以政治經濟學角度曉之以理。四位講者加上黃友嘉主席以及張建宗局長的精彩演說,稍後會陸續以影像及文字形式上載到Goodtalk和灼見名家的網上平台。

篇幅有限,這裏選擇了人民力量執委劉嘉鴻先生與小弟兩個「數佬」的演說作預告。劉嘉鴻和我都是讀數學出身的,而我們都有一個壞習慣——追求consistency的執着。據我所知,全港最早公開提出退保是長壽保險的就是這兩個數佬。吵了廿多年的退保爭議,到近年才記起全民總要面對「唔知幾時死」這個長壽風險,算是踏出理性討論的一步吧。

先講講劉嘉鴻的微觀分析。退休計劃基本可分為界定福利(Defined Benefit)與界定供款(Defined Contribution)兩大類,前者所有風險(包括投資風險、通脹風險及長壽風險等)由政府承擔,而政府承擔這些風險的能力遠高於個人;後者不但把所有風險轉移到個人身上,還要每人支付界定供款計劃(如強積金)的額外謍運成本。政府不肯推低額的全民退保,原因就是怕難以承擔人口老化的長壽風險。

劉嘉鴻估計,全民老年金可每年省減0.75%以上的不必要的行政費,由25至65歲計算,可令退休金增加40%,或可政府承擔多8年的長壽風險!

再談談我的宏觀看法。概念上,輿論一直搞錯了,以為「政府購買」(如基建投資)與「轉移支付」(如社會福利)兩種政府開支非黑即白。今天港人只知道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卻不明白看似無緣無故的浪費其實往往屬於轉移支付的「肉桶政治」(Pork Barrel Politics)。而表面上只涉及財富轉移的退休保障,設計得宜原來是一種屬於政府購買的長壽保險。

其次,輿論亦搞錯了政府開支等同社會成本。不必要的行政費是社會成本,抽稅扭曲市場行為亦有社會成本,轉移支付本身卻不是社會成本。針對性受保,反而導致「隱性稅」(Implicit Tax)扭曲儲蓄行為而增加社會成本。

懂退保的人都知道,傳統隨收隨支制度難以持續的一大原因並非全民受保,而是制度鼓勵市民提早退休。懂數學的人都明白,解決長壽風險問題的可持續方法是把領取老人金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鈎,讓每代人領取年數相若的長壽保險金。再提逢全民退保必有代際不公的數學白痴,請回幼稚園從一加一學起。

作者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