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觀點】黃於唱:公共年金計劃未能解決退休保障不足問題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4月18日)

e23176030da761de7fcd18063720daa4

【明報文章】4月10日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宣布預計明年中將會推行公共年金計劃。政府於去年退休保障諮詢期間多次提出,讓中產長者可自行購買將現金資產轉為每月穩定的退休收入的年金計劃。其後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都有提出並指明由按揭證券公司就有關建議展開設計和可行性研究,並會盡快提交報告給董事局考慮(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第105段)。這宣布比預期來得快。

參與公共年金計劃屬自願性質,參與的長者在投放資金於計劃後,便可終身按月領取年金。年金金額則視乎投放金額、按揭證券公司設定的回報率及參與人的性別而定。假設一名男性長者投放上限金額的100萬元,年回報(投資內部回報率)為3%,這名長者便可每月領取5000多元,直至過身為止。公共年金計劃確保每名參與人都能合共領取最少105%的投放金額,即使參與人早逝,未領取的餘額可由其遺產承繼人領取。女性長者由於平均預期壽命較長,每月年金金額會較男性小。

要注意的是這些年金金額都是以當時價格計算,即是終身所領取的年金金額都是同一個數目,不會跟隨通脹調整。按揭證券公司沒有說明所使用的平均預期壽命為何,筆者參考統計處於2015年公布《香港人口生命表2009-2064》中的數據(註),以男性於65歲時平均預期壽命為20年計算,如果投資回報率為3%,在不計算行政開支下,投放100萬元金額,每月領取的年金金額為5546元(見表);若回報率為4%,每月領取金額為6060元。女性於65歲時平均預期壽命較男性長,為24.5年,每月年金金額為固定的4807元(3%回報率)或5341元(4%回報率)。

通脹致年金購買力大減

但由於其間會有通脹,如通脹率為每年3%,到85歲時年金金額的購買力會大減。當時的年金的購買力將會只相等於2017年的55%。即是當時的5000元,只等於2017年的2750元。如果改以按通脹調整的金額,若回報率為3%,即相等於通脹率,即實質回報率為0%,每月領取的金額男性為4167元,而女性為3401元而已,兩者均為2017年固定價格,即金額會隨每通脹3%調整,領取金額每年增加,但購買力維持2017年水平。若回報率為4%,即扣除通脹後實質年回報率為1%,金額分別為男性4599元,女性3836元。不過由於無法預知通脹率水平,要設定按通脹調整的年金金額,如基於0%或1%的實質回報率,按揭證券公司便要承擔一定風險,因為一旦通脹率長期處於高水平,其投資回報亦要確保與通脹率同步,計劃的可持續性才能得以維持。

退休保障制度仍有缺口

公共年金計劃所針對的是中產或以上的長者,基本性質是參與者之間的保險計劃,只是計劃由政府提供而非由商業機構營運。但由於投資回報較低,所以只能視為退休投資中較穩健的個人投資項目,及估計長者不會以多於三分之一可動用資金購買。雖然參與下限為5萬元,但金額太小,實際保障有限。參與人如想得到基本的保障,需要投放較大的金額。公共年金計劃最能幫助的是較富裕的長者,可讓他們作分散投資之用,對參與者來說是錦上添花之舉。

即使推出公共年金計劃,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仍然有相當大的缺口,有相當多的人仍然無法安享晚年。按特首於施政報告中提到的退休保障最終方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領取3435元)約佔65歲或以上長者的30%,一般長者生活津貼在放寬資產限額後,合資格領取者佔17%(每月領取2565元),加上領取長者綜援約14%的長者(每月標準金額為3435元,另加租金等津貼),合共約六成長者可領取長者生活津貼或更高的津貼金額。筆者估計香港長者當中有約一成半至兩成為較富裕的長者,退休生活不成問題。但除此之外,仍有20%至25%的長者資產超過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申領上限(個人為32.9萬元,夫婦為49.9萬元),但又不屬於退休生活無憂的長者,他們要等到70歲時才可領取高齡津貼(生果金),亦無餘錢買公共年金以保障退休收入。公共年金對這些長者無甚幫助,他們對政府必生怨氣。筆者認為,民間一直倡議由社會共同承擔、免經濟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正好能讓所有65歲或以上長者的退休生活得到安心保障。

註:報告只有2014年及2019年數字,本文取其中間數字計算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黃於唱]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