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2018年5月15日請願行動新聞稿

高津年金扮扶貧 大灑金錢騙市民

又審又查唔要得 全民退保最可行

近日,政府密鑼緊鼓推出公共年金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兩項計劃,可是卻被民間批評這些計劃龐雜繁複、定位不清。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其網誌撰文回應,指年金不是福利,而是一種保險產品,這種產品由公共機構負責投資及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趁今日勞福局局長出席社聯公開活動時到場請願,直接駁斥羅局長,在沒有全民退保下的社會保障如何百病叢生,及向羅局長頒發「資產轉移教唆獎」,諷刺羅致光公然「教唆」市民將資產轉移,變成政府所謂有經濟需要人士,繼而光明正大地申領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聯席批評政府坐擁千億盈餘,依然拒絕落實全民退保極表不滿;並指責政府目光短淺,只顧推出左審右查的扶貧措施,每項政策既矛盾又定位不清,結果導致愈扶愈貧。而「安老按揭計劃」(逆按揭)及「終身年金」等金融產品亦無助解決退休保障問題,相反鼓勵有一定資產的長者「走精面」及製造長者分化。

公共年金的性質是甚麼?

顯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公共年金若要維持,其實還得依賴投資回報,一旦投資失利,政府就可能要注資填補虧損;不過若然投資回報超過預期,政府這個大莊家卻無責任向各位認購年金人士額外分紅。所以說穿了,公共年金是一種帶有相當投資成份的金融保險產品,參與年金計劃的不是受助人,而是投資者。作為投資者,就必須注意風險,年金計劃有別於定期存款,隨著派發的年金越來越多,本金會越來越少,一旦急需用錢就要退出計劃,本金分分鐘不保,購買公共年金儼如變成跟政府「鬥長命」的賭博。

年金能解決「夾心階層」的擔憂嗎?

羅局長在網誌中公然鼓吹市民利用公共年金「轉移資產」,手法看似高明,但實際上卻沒解決問題,公共年金其中一個常被人忽略的缺點,是其金額並不會按通脹調整,購買力會隨時間貶值,長者的收入會被物價蠶食,生活水平會不斷下降。今天這個長者 「All in」投資年金才獲得的綜援水平生活,但過多十年八載,隨時會變成比綜援還差,還要弄得老本盡失,沒有足夠資產應付醫療及安老等需要。

審查制度問題越積越多

至於審查形式的長生津,實施多年來,道德風險、刑責風險及制度繁複等問題從未解決過。羅致光辯稱長生津較綜援寬鬆,這其實相當不準確。由於「申報」領取長生津/高額長生津的責任在長者身上,刑責風險是近50萬領取長生津長者「必須」考慮的事。社署為使長者了解長生津的各項問題,在網站內羅列了120條的「常見問題」,試問一般長者又怎可能了解制度內的各種「刑責陷阱」?

All or Nothing的荒謬制度

林鄭月娥以一貫「長官意志」的作風,一錘定音否定全民退保,將退休保障由公民權利,變成政府隨意劃線的社會援助制度,政府的角色僅定於幫助「最有需要人士」。在這種制度下,長者就算家財豐厚,只要能「機關算盡」,退休前將資產轉移/送贈予相關人士,又或按照羅局長所言,酌量購買少量年金跟政府「賭兩手」後,再申請高生津,就能獲得幫助「最有需要人士」的基本福利。然而,一位終身克勤克儉,不會也不懂得緊跟「政策漏洞」進行資產轉移的長者,他到了晚年只能「自食其果」,無法獲得「有香港特式」的退休保障計劃的基本保障,隨時還要響應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呼籲重投勞動市場,依靠那「最低工資」維持晚年生活。這是一種All or Nothing的荒謬制度,鼓勵「走精面」,懲罰「自力更生」,使長者之間更為分化。

根據政府統計,全港有半數長者活在這種荒謬的審查制度之下,在沒有全民退保,社會貧窮嚴重的情況下,可預見會有越來越多長者被迫轉移資產,以自己的方法申請社會援助,或許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變成了「全民高生津」,所有開支單靠政府加稅承擔或縮減福利,難道這是林鄭和羅致光所希望的社會遠景嗎?

第一支柱的全民退保才是社會的定海神針

公共年金變成鼓勵資產轉移,社會援助變成複雜擾民,鼓勵長者就業卻厲行入息審查,我們看到每項政策既矛盾又定位不清,歸根究柢是缺乏了全民退保這支定海神針,使這些政策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香港社會設有全民退保,那麼每個市民年老時再不用考慮資產轉移的問題,社會援助會變得更為簡易,公共年金亦回復其分擔個人投資風險的作用,透過建立多方共責的養老基金,下一代亦不用擔心退休保障的可持續性。最重要的是全民退保能重新團結社會,減少分化,培養公民的身份認同與責任感,這正是現有制度所缺乏的元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