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滙控拖累強積金 政府欠香港人退休保障

(原文刊於《香港01》2020年9月24日)

滙豐控股在9月股價持續下跌,周三(23日)一度失守28元的世紀供股價,更有人擔心或會跌至20元。滙控不但是不少人退休收息的生活保障,由於強積金内的不少亞太區組合都涵括了滙豐股票,故此也影響着不少僱員的强積金資產。

早前滙控公布不派息時,我們已曾指出,政府一直未有建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因此市民多要自理退休生活。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興趣和知識於市場投資,於是傾向依賴投資滙控一類高息股。一旦派息政策有變,便直接影響他們退休後收入。

滙控股價在今年累跌五成,影響的其實不只是小股民,因為多達三成強積金基金都持有匯控,換言之不少打工仔的資產也正隨滙控股價插水而蒸發。事實上,投資回報不穩定是強積金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如若打工仔在負回報的年份退休,比如2008年金融海嘯下強積金錄得虧蝕三成,即使分批提出,也有一部份的金錢難以等待轉蝕為盈,較為吃虧。而截止2019年底的19個年頭中,近三分之一(六年)的時間錄得負回報。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強積金考驗投資眼光

另一方面,強積金對持有人的投資理財能力有一定要求。強基金中有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混合資產基金等不同的金融產品,過百種組合,更涉及不同公司。因此,並不是人人都能詳盡掌握這些公司、組合與產品的特質、利弊和預估走勢。2017年,強積金推出「預設投資」組合,便是方便欠缺相應知識或精力的打工仔的懶人包選擇。「 預設投資」組合推出後,根據受託人的資料,截至當年6月30日只有約14%的賬戶持有人回覆稱不轉移至「預設投資」,而其餘賬戶持有人的強積金被轉移至按「 預設投資」投資 。可見,有能力及精力規劃強積金賬戶的市民只是少數。然而不同的投資選擇則會帶來不同的回報,年回報率相差可以達到15%以上,市民所能獲得的保障也因投資能力而形成差距,做不到本應有的效果。

很多人也知道退休難以單靠強積金,但此之外的選擇其實不多。比如長者綜援的申請資產限額過低,適用範圍不大,而高齡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的門檻雖較寬鬆,但補貼金額卻杯水車薪。贍養老人雖是家庭責任的一部分,但隨着現代政府功能逐步擴大,政府收取稅收的同時也肩負提供社會福保障的責任。然而當下香港退休保障的不足,卻將本應共同承擔的贍養長者的責任更多地推向個人,同時也讓香港長者貧窮率高達44.4%。而面對未來人口老化、出生率持續走低的境況,政府必須及早建立健全的退休保障,避免未來出現結構性危機。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林鄭拒絕全民退保

社會早已有民調顯示,大多數市民支持設立無須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更反對政府只以「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替代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然而政府2015年底舉辦為期六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諮詢,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卻忽視民意和養老需求,表明政府對不論貧富的退保方案「有保留」。林鄭2017年作爲特首上台後,更表示「斬釘截鐵」不會重新考慮全民退休保障,只推出加強版的長者生活津貼。長者津貼無論如何加强,其金額也不過3,485港元,難以讓長者脫貧,更不用説讓長者有尊嚴地度過晚年。林鄭多次以公共資源應更有效率投放的理由,堅拒全民退保,卻坐擁8000億財政儲備,且對企業保障亦相當慷慨,完全說不過去。

目前香港的福利政策不足以成為貧窮長者的「守門人」,更因着小政府、大市場的迷思,將養老問題推向市場和家庭。面對人口結構的改變,政府必須儘早改變這種施政思維,踏實探討不同版本全民退保的細節,並積極推動實施,讓香港上百萬的長者人口老有所依。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