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政府統計處公佈了最新一份整體人口及勞動人口推算,此公佈與過往有別,推算年期由20年增至40年,目的是配合年底政府的退休保障諮詢。在2013年,周永新依據2012-2041年的人口推算數據,得出全民退休保障能夠過渡人口高峰期的結論,建議政府實行全民退保。
長者人口終會見頂 勞動人口被壓低
我們對比2015年及2012年人口推算,發現最新推算的長者人口與舊有的差別不大(見圖一),而到2041年後,隨著戰後嬰兒潮的人口離世,長者人數趨向「拉平」,到2050年代後更有回落趨勢。從這組數字看來,人口老化問題儘管嚴峻,但亦非政府所描述的會持續惡化。當到達某個水平後長者人數會自然掉頭回落,這亦意味退休保障或安老的開支的增長終會有見頂的一天,只要及早做好融資規劃及製定長遠政策,人口老化問題絕對能解決。
勞動人口是另一個對全民退保影響較大的因素,將最新的勞動人口數據與2013年的勞動人口數據比較,會發現勞動人口被大幅壓低,勞動人口的趨勢,由本來到2030年代趨向平穩及稍微回升,變為在2040年代後持續下降(見圖二)。若我們再仔細觀察,女性勞動人口趨勢更出現逆轉,由2012年預測的持續上升變為持續下降。統計處似乎改變了以往一些假設,導致在短短兩年間推算出現大幅變化,民間團體一直擔憂政府會利用「更新」數據去否定全民退保,現在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推算數字的局限
其實,勞動人口被低估並非新鮮事,我們翻查2004年的人口推算,當時的推算預計到2013年後勞動人口就會開始回落,而實際上近年勞動人口還持續上升, 2014年的實際勞動人口數字,要比2003年時的估計超出10多萬人![1]短短十年間的勞動人口已低估了這麼多,不難想像推算四十年後的數字偏差會更大。
事實上,政府統計處一直知道這類勞動人口推算的局限,人口結構、入境政策以及經濟社會因素的轉變都會令統計結果出現偏差,統計處亦不厭其煩,每次在報告末段都提醒推算要「定期更新」。
就算面對勞動人口下降的可能,政府理應從鼓勵本地生育、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等方向對症下藥。假如政府利用保守的推算作藉口,拒絕推行全民退保,甚至緊縮社會保障,那恐怕只會減低勞動力留港的意欲,自我實現勞動人口消失的預言。
學者最新研究 全民退保依然可持續
在政府統計處數據公佈後,學者黃洪以周永新報告中的民間方案作基礎,利用新的人口統計數據進行推算,發現只要及早在2016年推行全民養老金計劃,政府並在原有承諾養老金注資上再增加500億,便能向每名65歲或以上長者每月發放最少3500元的養老金。即使用上述最保守的勞動人口數據,在2064年養老基金依然有超過500億的結餘。由此可見,只要融資得當,全民退保是能長遠持續的。政府一再強調對全民退保有保留,似乎是出於政治考慮多於財政原因。
正所謂「官到無求膽自大」,何以偏偏在全民退保問題上,林鄭月娥卻無解決問題的勇氣。各民間團體、不同專業的學者在全民退保議題可謂盡心盡力,研究數十載,數據理據已擺在眼前,全民退保能否成事就要看為政者有沒有正視民意的「膽量」。
[1]資料來源:香港勞動人口推算 2004 – 2023及香港勞動人口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