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對退休保障作的諮詢剛剛結束,去年底在這裏已經寫了一些看法。不過,施永青先生在其專欄一連寫了多篇有關的的文章。施先生在很多問題都有其見地,有一些觀點確實值得繼續深入探討。不過,他的說法也有不少可以斟酌之處,對民間及學者提出的退保方案也有一些不全面之處有必要作出澄清。
要解決退休後的生活問題,當然離不開是要靠自己,靠家庭或靠社會了。把「靠社會」說成是「靠政府」,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看不太準確。政府擁有的公權力來自人民授權,政府代表整個社會來管理各種公共事務及執行法律,也有責任透過其政策來分配資源及機會。政府掌控的資源是從社會籌集得來的,應該如何惠及全社會或歸還給人民沒有絕對準則。可以簡單地把資源攤派還富於民,可以投資於未來,可以用以滿足一些被確認了的社會需要,可以投放於解決社會問題,也可以透過政府對資源作第二次分配,令社會變得更公平。
人口老化是香港及很多社會同樣需要面對的一個嚴峻問題。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及家庭結構轉變等因素,老年人因為收入不繼、無兒女家人奉養而墮入貧窮網已經不再是個別長者的個人不幸。在今日的社會對不少長者而言,兒孫盈膝,頤養天年,已經變成了一個對桑榆晚景的浪漫想像。
一些基本的數字可以說明問題。現時全港超過110萬長者,其中近40萬,即超過三分之一,是獨居或與另一長者一同生活的。換言之,不少長者不能得到家人的照顧。現時,沒有明確的數字反映有多少長者能夠獲得年輕家庭成員提供財政上的支援,但政府的香港貧窮報告也清楚指出有三分之一長者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社會福利署的數據也反映約六名長者便有一個要申領綜援。
這些數字都清楚指出,說退休之後要靠自己、靠家庭,其實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