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方案提出的第四個融資安排,是向每年盈利超過千萬的企業額外徵收百分之1.9利得稅,指定用作全民退休保障之用。從一開始已經可以預計這會引致自由經濟學派及一些商界人士的反對。因為為香港有不少人,一向都以為只有低稅才能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施永青先生在其文章中說得對,亞洲很多地方近年都有逐步減稅的趨勢。但與世界其他地方比較,香港的稅率仍然是最低。日本的利得稅接近四成,南韓也接近百分之三十。很多人都會拿新加坡作例子,近年把稅率調低到跟香港差不多。事實是新加坡的一般行業利得稅仍然比香港高出百分之三。而且不要忘記,新加坡的僱主除了繳稅之外,還要另外為僱員向中央公積金供款。如果把醫療保險及醫療儲蓄計劃供款加上,便佔一般員工名義薪酬的三分之一。
財政司長兩年多前曾經領導工作小組研究香港的長遠財政問題,結論是結構性財赤無可避免,香港的低稅環境其實是不能長期維持下去的。人口老化正是導致香港政府開支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今天不作籌劃,將來可能已經太遲,學者方案的建議,正是針對這一點。對已經有過千萬盈利的企業來說,額外抽取1.9%絕對可以承擔,也不會大幅度影響香港的低稅環境。把這額外的稅款作指定的政策用途,可以穩定全民退保的財政來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其他公共開支項目競逐新增的收入。這正是為長遠人口老化作準備的必要舉動。
連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也認為可以調高稅率來應對一些香港要處理的問題,改善香港的貧富懸殊,香港的商界實在是時候調整對低稅的過度依賴,也不應該把低稅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政府最終否定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綜援及其他長者福利開支只會持續上升,政府最終仍是要在整體公共開支中撥出資源的,加稅仍然是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