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審查方案有何問題──以青年新政統一安老計劃為例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2016年8月31日)

分級審查方案有何問題——以青年新政統一安老計劃為例
近日社會就退休保障再展開討論,大體而言,多數政團認同不設審查的全民退保計劃,但亦有政黨建議應該分級審查,讓最有需要長者獲取較高金額。筆者認為這類計劃在可持續性比多方供款的全民退保較差,行政成本高之餘扶貧作用亦有限。本文將以青年新政的統一安老計劃(下稱青政方案)為例,闡述分級審查的問題。

在坊間提出分級審查退保計劃的政黨包括民建聯、新民黨、新思維及青年新政,當中青政方案提出較完整的融資方法,建議向1000萬盈利以上大財團開徵2.5%利得稅,政府將生果金、長生津及綜援標準金額的開支轉撥計劃,並在未來30年分期額外注資5000億。計劃建議分設三級,65歲或以上長者,只要在港居住年滿20年,可不經審查獲最低援助金1500元,有經濟需要長者,通過「綜合評估機制」後可獲3000至6000元。至於公眾關心的審查界線及方法,青年新政未有透露太多細節,只知要領取最高一級6000元,資產限額不能高於15.7萬元。

青政方案錯漏百出

青政方案假設,在2040年前及2041年後,各級方案領取人數比例如下【1】:

據青年新政聲稱,其計劃在2064年依然有達1300多億盈餘【2】。不過,筆者依據青年新政提供的數據,發現他們在計算2017-2040年的計劃開支時有錯誤,相關誤差每年最高近100億,筆者修正有關數字後重新運算,發覺2064結餘大幅降低至負250億(見下圖)。為公道起見,筆者附上有關修正數字資料,以供參考(見附件)。筆者認爲,全民退保作為重要的政策文件,有關政治團體在提出其方案時宜謹慎核對,避免以錯誤數據誤導公眾。

除了上述可持續性成疑外,青政方案中不少假設亦很值得商榷。方案假設有15%長者並不會領取計畫任何援助金,但現時生果金水平只有約12-13%長者未有申領,青政方案提高了各級金額,未有申領的長者數目卻反而提升,現實上似乎不大可能。另一個令人提出質疑之處,是2041年後有經濟需要的申領人數大幅下降,青政解釋,他們假設強積金成熟後,有經濟需要長者的人數會下降,但中所周知強積金設有供款上限,所累積的養老金本身已不多,在未來投資環境轉差的情況下,將對依靠投資的強制積金制度更不利,青政方案恐高估強積金所發揮的作用。

能通過審查的長者比現有機制更少

即使我們撇開可持續性問題,只將方案當作扶貧政策看待,分級審查能否幫助更多有需要長者亦成疑。現時能通過健康或資產審查領取社會保障的長者約佔53%【3】,而青政方案估計能通過其「評估」的長者人數卻反而變得更少,介乎40-55%,這顯示計劃依然未能有效保障一群有一定資產,但卻長期低收入的長者。如果我們再細分所謂的最有需要群組,便會發現領取最高級金額的20%長者中,有六成半其實早已領取綜援,真正新增的受惠長者,只佔全部長者的7%以下,為何資產限額及領取金額已作提高,受惠人數卻沒有上升太多呢?我們大膽推論,是由於青政方案的所謂「綜合評估機制」,同樣設有以家庭為申請單位、嚴格入息審查等為人詬病的機制,再加上大幅加長居港年期限制及加入健康評估,減低了長者通過「評估」的機會。

「評估」行政開支極為巨大

青年新政在設計計劃時,盡量避免使用「審查」字眼,強調是「自願性」的評估機制,這個「評估」如何運作,方案並無太多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評估」所花費的行政費用極為巨大,達到每年50億,相對而言,免審查的全民退保行政費,僅為每年2.7億。青政計劃美其名簡化了申請手續,但從行政開支可見,這只是假象,政府依然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進行「評估」。

筆者無意完全否定帶審查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但每一種制度,都有其侷限性,青政方案正好突顯了分級審查的不足,虛耗行政費之餘,卻未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同樣事情亦發生在長者生活津貼之上,每年花費額外數十億的開支,卻只換得減少1.6%長者貧窮率。【4】審查制度所帶來的社會分化、家庭不和及標籤效應,更是難以用數字統計出來的隱性成本。民間倡儀的全民退保,其實是對現有制度的互補不足,這亦是世界各國行之有效的多根支柱社會保障模式,在扶貧的社會福利之外,我們還可以有一種防貧的全民退保。

注釋:
注1:資料來源青年新政網站
注2
注3:頁50
注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