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誰為香港遮風擋雨 香港又怎樣報答他們?

(原文刊於《香港01》2017年9月2日)

  • 繼颱風天鴿、帕卡之後,瑪娃料在周日(9月3日)最接近香港。近年風暴襲港前,政府都會早作警示,加上本港防災基建相對完善,大大減輕人命財物損失。不過,香港在每次的惡劣天氣侵襲後,市面秩序之所以能迅速回復,實有賴各行各業的前線僱員緊守崗位,確保香港的各項城市機能順暢地運作。港人在讚嘆城市硬件建設先進之餘,怎能忘掉廣大基層勞動者的默默付出?

原本石屎路變成「垃圾路」,垃圾車無法通過,清潔工十分無奈。(黃偉民攝)

 

香港應變能力卓越 莫忘基層貢獻

連續幾次風災,加上今年連場大雨,香港尚算安然度過。很多人認為這有賴於香港的基礎設施,例如蓄洪池、排水道,也有賴天氣預報系統,政府和市民可以及早預備。那邊廂,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指出,香港只是剛巧避得過天鴿眼壁,否則傷害會更嚴重。

或許以上兩個原因也正確,但有一個因素不容否定,就是大量各行各業的前線員工,在惡劣天氣下仍然盡忠職守,維持香港各項城市機能的運作,以及在風暴過後迅即回到崗位,馬上著手善後,使香港的市面極有效率地回復正常秩序。

香港即使有完善的防災基建,假如沒有清潔工清理堆積如山的落葉斷枝、沒有巴士和鐵路司機在落風球前已經在車廠候命、沒有救護人員「打風更」救急扶危、沒有維修人員及時搶修供電,香港也一定會混亂不堪。如果說基建是香港命脈,那麼,這群勞動者就是細胞。兩者合作,城市才能在天災下以最短的時間復原。

從颱風後滿目瘡痍的路面,可以想像颱風下的道路多麼危險。(資料圖片)
縱然施政報告提及爭議多時的全民退保、取消強積金等議題,惟基層市民仍感不滿。(林若勤攝)

 

基層生活艱困 香港應感羞愧

此外,不少基層打工仔當前最苦惱的,正是居住的問題,高租金高樓價令生活百上加斤,但政府的土地、房屋供應向私人市場傾斜,但公營房屋供應卻長期不足,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4.7年,情況更在惡化之中;除了居住問題之外,基層僱員亦面對工時過長的困境,政府卻因商界阻力,拒為標準工時立法;以至基層僱員的退休生活,只能依靠微薄的強積金,全民退保遙遙無期。

可以說,各行各業的基層員工,在接連的風災與惡劣天氣下之下,為香港社會默默付出,但香港對他們的回報,卻是工資低、住屋難、工時長,退休沒保障。香港人為這個城市的防災抗災能力贊嘆不已的同時,亦應該撫心自問:這就樣合理嗎?

對於一個城市的進步,很多人見諸於用金錢量度的生產總值。然而,面對愈來愈頻密的極端天氣,城市的進步,見諸於適應災害和災後復原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既來自基建的硬件投資,亦來自對運作這套系統的每一個人、特別是基層提供合理的回報。天災只是一時,相比之下,香港面對的人口老化,貧富差距挑戰更加嚴峻。城市的進步,也見諸於基層能否擺脫貧窮,應付基本的生活所需,繼而向上流動。相信沒有人質疑,香港政府投放巨額開支用在防災設施,但香港社會也應同時檢視,給基層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保障足夠麼?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