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報導】 不論貧富 準老人同憂醫療開支

(原文刊於《香港01》2017年9月25日)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明,社會在四五年前已知將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但社會目前只流於討論,「香港人始終比較短視,較關心即時的事,未殺到埋身就沒多大心機理會」。
他指現時很多長者服務均由公帑支付,私人市場未見有大興趣作討論,而談到老齡化時亦只限社福及醫療層面,根本治標不治本。

正因為安老問題多年來懸而未決,不論中產抑或基層均對老年生活深表憂慮。有保險公司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今年第二季電話訪問了逾500名在職人士,發現受訪者對於可以實現夢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創歷年新低,同時受訪者對各項退「憂」比率皆較歷年為高,五大退「憂」之首為「通脹/積蓄不夠」(65%),其他則依次為「患病」(54%)、「失業」(53%)、「將來難以預計」(52%) 及「太長命」(26%)。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推算,一個中產人士要在65歲退休,以每年通脹率4%計算,退休之後若果想維持「中產」生活,每月的生活成本便需要約一萬元;再以男士平均年齡達88歲及女士達94歲計算,兩者的退休儲備分別要近800萬及約1,100萬元。梁萬福認為,安老問題首要解決的是全民退保爭議,才可有基本的養老資源,增加長者購買力,有助社會集資,進而支撐醫療及養老服務,「政府一味量入為出,所以永遠跳不出那個框框,問題就很難解決,現在只能有基本服務,整體難以提升。」

7c4aa5e56abf007795a29377d6c634c2
有調查發現,逾五成受訪市民憂慮退休後會「患病」,加重退休後的開支。(江智騫攝)

 

「下流老人」常規化 不論貧富 準老人同憂醫療開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今月在首爾經濟論壇上再次警告,亞洲主要經濟體人口老化現象恐將拖垮國家經濟成長,到2050年亞洲人口增長幅度將降至零,中國、日本、韓國、泰國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將減少,生產率增長或會下降。一向以長壽見稱的日本,其總務省本月發布了人口預測,結果顯示,90歲以上人口截至今年9月按年增加14萬人,增至206萬人,首次突破200萬人。在總人口中65歲以上所佔的比例達到27.7%,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創出歷史新高。

高齡化令日本近年更產出了一個新名詞——「下流老人」,意思是由於生了一場需要高額醫療費的大病、無法入住院舍、需要供養子女、熟年離婚或喪偶、罹患腦退化症等,即使年輕時屬於中產階層,晚年亦會淪為又窮又老又孤獨的長者。本港去年長者貧窮人口在政策介入後,回升至30.85萬,較前年增1.47萬人,創2009年以來新高;貧窮率升至30.1%,即每三個長者就有一個捱窮。雖然政府解釋部分長者有大量資產,卻因沒有收入而被計算作貧窮住戶;然而據統計顯示,本港70歲以上人士每十位就有一位患有腦退化症,85歲以上患者比例更是每三人就有一個,而獨居長者人數由2001年約8.5萬,持續增至去年約15.3萬人,本港隨時產出大量「下流老人」。

7b73942fbc708dcf3e513bf8fdecd8f0
假設你退休後有自住物業,毋須每月繳納租金或供樓,粗略估計你所需要的安老儲備算式,是 [(所屬性別的平均壽命 – 理想退休年齡)*預計每月生活開支],當中尚未計及通脹和醫療等突發開銷。

中產:千萬儲蓄仍不安

吳樂文(Norman)今年53歲,是製藥公司的市場及政策主管,太太任銀行管理層,二人年薪均逾100萬元;兒子在美國就讀大學,夫婦兩人現居跑馬地千呎單位,市值超過2,000萬,Norman的銀行戶口尚預留逾2,000萬元儲蓄作為退休金。

如此「牌面」,乍看起來恍若是衣食無憂的格局,但當記者問及他會否擔心安老問題時,他只深深嘆了一口氣,他預算退休後每月開支將由現時的五萬元,壓縮至約三萬元,帳面上看應該綽綽有餘,不少同事認為他是「無負擔、上咗岸」,但Norman的妻子經常憂慮不夠錢退休。例如他一個星期前背痛,去了幾趟私家醫院求醫,埋單花了近1.6萬元,「其實永遠都無一個夠字……萬一生腫瘤買標靶藥,最少要花500萬元。」

28022927898dc50b2aa08d13f9c0b402
即使Norman已預留千萬作退休金,但仍憂慮不夠退休後的開支。(黃寶瑩攝)

事實上,他2008年驗身時發現甲狀腺有腫瘤並於養和醫院做手術,那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他對老年的憂慮,一方面害怕要人照顧,亦要憂慮想像以外的開銷。他母親原是一位家庭醫生,72歲退休,以為可享福,兩年後卻確診腦退化症,往後十年逐漸失去自理能力,他們三兄弟姐妹聘請了兩位菲傭及一位助護照顧母親,直至她2015年離世,堅持不送母親入住老人院,擔心她會被虐待。Norman多次感嘆「久病無孝子」,要求每個子女都有金錢及精力去照顧家中長者談何容易?

Norman不希望自己會成為兒子的負累,所以早早購買了醫療保險,又打算永不退休,希望往後亦能自給自足。訪問期間,他多次笑言中產很着重分析、計劃,想享受良好服務,他形容政府過往在安老方面「無遠見,純做show」,批評現時醫療政策治標不治本。他認為政府不應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有長遠政策思維,例如制訂健康指數,評估長者健康。此外,亦可以制訂預防措施,「安老與健康應該有一致性,不應該待老人家有病,才提供安老服務。」

a77a9b8cba0759349c44106b5ecf7734
黃女士只祈求身體健康,可以一直工作維持生計,未敢言休。(陳嘉元攝)

基層:僅400元積蓄 未敢言休

中產對退休亦有如此憂慮,何況是56歲的基層打工仔黃女士。她任職洗碗工,日做九小時,月入1.2萬元,現時獨居深水埗60呎劏房。3,300元月租是她最大的支出,其次是2,000多元買餸錢。對不少像黃女士般生活的基層而言,根本沒有退休二字,她現時銀行戶口只有400元積蓄,強積金戶口有20萬元,「食飯、看病、交租都要錢,退休後沒有人養你,難道要露宿街頭?只要有氣有力,都會做下去。」雖然有三名子女,但自從與丈夫離婚後,子女亦隨丈夫而去,甚少聯繫,亦從未給予生活費。現時她孤身一人與生活搏鬥,還要應付突如其來的疾病。單是上個月,求診已花費了2,000元。半年前切除子宮腫瘤的手術便需要7,000元,幸得教會資助,最終她只需要支付200元。

展望晚年,黃女士最擔心疾病來襲殺她一個措手不及。她亦有想過勒緊褲頭,自掏腰包購買醫療保險緩解醫療開支,惜按黃女士目前年齡及病歷計算,投保保費對她來說太貴。現時她只有靠醫生處方的止痛藥紓緩腰痛,忍痛繼續上班。「假如突然有事都無辦法,傾盡全副身家都是少少錢」,現時她只能祈求身體健康,希望可以一直工作,維持生計。

黃女士正在輪候單身人士宿舍,希望紓緩房租壓力,長遠則希望上樓,並希望政府每月向長者發放兩三千元生活費。談到最理想的晚年生活,她認為是「半工作、半休息」。但在缺少全面退休保障制度的香港,許多基層長者或許只能繼續靠拼命拾紙皮、洗廁所、洗碗去努力生存。

上文節錄自第79期《香港01》周報(2017年9月25日),原文題為〈高齡海嘯來襲安老豈能量入為出?〉,現題為編輯重擬。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