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葉兆輝教授嚴重誇大特惠生果金免審查開支》文:Carlson
近日每逢聽見特惠生果金免審查,總有所謂學者提出將來人口老化,香港會不能負擔。當中曝光率最高的要算是香港大學葉兆輝教授。大家可別誤會,葉教授其實並非經濟學者,他只是一個教社工及公共行政的教授,據稱專長人口政策。他似乎特別愛計數,記得2011年七一大遊行,葉教授就曾以其「獨特」的方法,推算當日參與遊行人數只有6萬人,讓市民嘩然。
不過一單還一單,盡管有人指葉教授是「梁營」打手,但我這個小市民並不關心這些,只關心葉教授的論點有沒有理據,數據是否準確。言歸正題,讓我們看看葉教授在報章上是怎樣說的,根據10月15日經濟日報報導:
「葉兆輝表示,目前65至69歲,以及70歲以上長者的生果金申領比例為30.5%及62.7%,假設日後長者有強積金保障,及新一代長者較現今的富裕,估計申領比例會稍為降低,在設有資產申報前提下,相信2041年相關開支近300億元,若全面取消資產申報機制,開支可增至569.1億元,相差近倍。」
低估審查成本,計錯免審開支
從上文可見葉教授認為設審查的開支2041年時只為300億,前提是強積金發展成熟,以及沒有任何道德風險的出現。而當他計算全面撤審查時卻走向另一極端,假設所有人包括李嘉誠都拿取特惠生果金,從而得出金額大增至570億。即使如此,葉教授依然很有可能計錯數,根據2011年的社會福利署數據,約有17% 65歲以上長者領取綜援,另有1%長者領取高額傷殘津貼,由於上述兩項人數所領取的金額高於長者生活津貼,所以所謂全民皆領應當撇除此兩組長者。我們依比例計算,到2041年總人口扣除上述兩組別後,得出只有555.8億。或許讀者可能覺得只是區區十數億,葉教授可能只是一時大意計漏高額傷殘津貼,數額太少並無大礙。
但接下來問題就不簡單了,在實際的數字中,其實有22%長者是沒有拿取綜援、生果金等社會保障,我們再保守一點,假設這22%人之中,部份65-69歲之長者會轉為領取生果金,其人數與70歲以上生果金申領比例體齊 (62%),另再假設普通傷殘津貼的申領者全數轉往申請特惠生果金,按此保守的推算,2041年免審查的特惠金開支最多為440億(見附圖),葉教授的推算高估了近30%。要是我們再跟從葉教授「新一代長者較現今富裕」推算,那麼沒有領取任何社會保障的人數比例可能還要高出22%,屆時的開支其實好有可能不到440億。
查與不查成本差多少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用較保守的方法推算,設審查與全面免審查的成本到2041年其實可能最多只差140億,以現時政府變相鼓勵長者轉移資產的做法,審查制度說不定會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到時每1%長者轉移資產便令成本增加7億,再加上審查必要的行政費,審查與不審查可能只有數十億之差。
不得不提,審查制度還有很多隱性成本,包括標籤問題、社會分化、轉移資產導致的家庭不和、協助長者申報的社會成本、長者隨時要留意資產變動的心理壓力等等……這些成本值多少億恕筆者愚昧未能計算,要一位長者在晚年與家人反目,終日擔驚受怕被查的成本值多少我真的不懂得計。
納稅主義計漏了的數
葉教授另一傑作就是喜歡將所有支出與納稅人口除一除,從而得出嚇人的數字,譬如說免審查讓每名納稅人承擔1.5萬元。當然葉教授沒有告訴我們,政府的收入當中,不獨只有薪俸稅,還有其他各項間接稅,更重要葉教授沒告訴大家我們有多少「家底」。我們現時約有2.3萬億外匯儲備,當中最少1.2萬億可隨時動用,即平均每名港人17.1萬元,每名「納稅人」78.2萬。在那些拿著數十萬資產又不合資格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中,每一個都交過間接稅及薪俸稅,這些貢獻社會大半生的長者可沒有要政府「回水」 78.2萬或17.1萬,現在竟然由一位社工系教授告訴他們加1100元生果金成本太重。
難能可貴的學者
近日當討論特惠生果金時,葉教授的同事羅致光就批評支持免審缺乏政治道德,一言驚醒,我們這個社會除了冷冰冰的數字外原來還有道德可言。葉教授作為社工學者,可以跳出維護人權及促進社會公義的社工守則框框,以自由經濟及個人主義的角度分析長者生活津貼,實在是難能可貴,雖然計錯數但亦瑕不掩瑜,梁振英應該好好珍惜這樣難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