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羅致光局長:唯有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才能使長者安心

志誠篇文

文:陳志誠 (「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180名學者聯署人之一)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早前(8月27日)在其網誌聲稱,全民退休保障難以滅貧。他指長者綜援平均金額達6115元,並以此數據與全民退保金額相比,得出「綜援是最有效滅貧」的結論。

此話一出,旋即令長者團體及基層組織非常憤怒!原因在於羅致光玩弄數字,將實報實銷的租金津貼及特別津貼亦計算在內,誤導公眾長者綜援金額很「高」,實際上每名健全長者所得的綜援生活標準金額只有3435元,不但少於全民退保金額,而且申請長者綜援,整個家庭的總收入及資產需被嚴格審查,令與子女同住的很多貧窮長者難以申請。作為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前副教授,羅致光又豈會不知這些問題?為政府「背書」而合理化千瘡百孔的綜援以替代全民退保,這種扭曲做法無疑是再向民間社會點起火頭,我們有必要回歸香港為何必須設立「第一根支柱」的初衷。

退休保障五缺一 財政持續風險增

要令退休人士安心,必須考慮「風險」問題。無論現時政府就退休保障提出加強或優化多根「支柱」的建議措施,唯有落實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第一支柱)才可做到。在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下,每名市民清楚地知道他們的付出和未來的保障,不像福利制度需要面對經濟審查和每年政府財政撥款可能增減,因此對未來更有信心。而計劃在財政上能持續,亦是一個令退休人士安心的重要條件,「全民養老金2064方案」(「2064方案」)便是一個可行的建議。

「2064方案」的財政持續性是根據扶貧委員會委託港大教授周永新團隊所設計的模型作推算,而模型是得到政府認可,「2064方案」的財政可持續性亦沒有受到質疑,因此政府再不能以「財政不可持續」而否定全民退休保障的可行性。

扶貧措施難防貧 全民退保代代安心

反觀現時政府以經濟審查為主的退休保障制度,並無法解決長者貧窮問題。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就算考慮了所有政府介入,2015年仍有超過30萬長者在政府界定下被視為貧窮,貧窮率達30%,可見政府政策極為失敗。政府建議在現有非常複雜和混亂的審查制度下,再加一層「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令制度亂上加亂。而根據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黃於唱副教授以周永新研究團隊模型的推算,增加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後,政府長遠財政開支比「2064方案」還要高,但政府卻從沒有詳細交代其融資安排。諷刺的是,民間團體所提的「2064方案」考慮財政持續性,而政府卻迴避,足證在處理退休保障財政持續性問題上,政府顯得更不負責任。而當財政上無法承擔時,政府便會削減資助或提高審查標準,受資助退休人士隨時失去保障,無法安心。

另外一個退休保障制度——強積金——亦有不少問題。首先,對冲問題仍未解決;第二,計劃並不全面,只有在職人士才被納入,數十萬家務勞動者、家務助理或未進入勞動市場的人都不能參與;第三,依靠私人投資,回報極為波動,而風險由受僱人士獨自承擔,無法令退休人士安心。

政府亦透過各種計劃「協助」長者以其個人資產或儲蓄來應付退休生活,包括安老按揭及早前建議的公共年金。但這些計劃都有不少問題,因為要達到基本保障,長者要有一定資產或儲蓄,因此只有很少人可以參與。以安老按揭為例,由2011年開始至2017年7月,累計申請只有1977宗,參與人數少於4000人,相對過百萬的長者人口,實在微不足道。

而政府建議的終身年金計劃,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承保,而該公司是依靠外匯基金支持。參與計劃人士先交一筆款項給按揭證券公司作投資,然後定期每月得到固定年金,直至終老。理論上,參與計劃人士毋須承擔風險,但投資本身有極大風險,風險只是轉嫁到按揭證券公司。在回報不足時,按揭證券公司(亦即外匯基金)便需「包底」;如果計劃金額龐大,外匯基金要承受的風險便會很高,政府是否願意承擔?但如果計劃金額很少,參與人數又很少,最後跟安老按揭計劃一樣,只成為「點綴」。

林鄭若不認真回應 只會激化社會矛盾

綜觀來說,政府決策官員以各種藉口,拒絕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試圖以其他措施解決退休保障問題。不幸的是,這些措施都無法處理風險問題,唯有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才能使長者安心。特首林鄭月娥在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若不認真回應以上問題,只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原文刊於明報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