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 比其他長者退休福利制度優勝

(原文刊於《AM730》2017年10月13日)

「隨收隨支」的退休福利政策,因為沒有融資安排,擔子就自然落入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及所有工作人口身上,長遠而言確實難以持續。很多西方社會早年推行的退休金制度,開始的時候,都沒有預料到人口老化的速度可以如此快,也沒有預計到退休歲月可以延伸到平均長達二十多年。因此,只靠政府在財政儲備或借貸來支付退休金,根本難以承擔;不斷提高稅率,讓政府可以透過經常性帳目來支付退休金,對年輕一代也不公平。另一方面,單靠以個人儲蓄的公積金方案局限及不足已經十分明顯。但長者的生計不能不照顧,政策的承諾又不能不兌現。所謂退休金危機,便變成政府的公共財政危機。因此,確實需要有一個較長遠的可行的退休保障融資安排。

2015年時由民間及學者提出的方案,其實都有社會保險的元素。可惜政府只堅持自己提出的兩個方案,最後一事無成,損失的是整個香港社會。以個人供款、加上作指定用途的輕微稅務調整、加上從公共財政中作的有限、適量而非全額承擔的財政調撥,便足以構成一個具長遠社會保險性質的融資來源及資金池。只要這個資金池有穩固的基礎、善加管理、有持續的收入及投資回報,便有較大的機會為持續老化的人口提供一個穩定而可持續的退休保險基金。只要作一個簡單的比較,便不難理解,這比今天政府為高齡人士提供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更有長遠的政策生命力。

政府成功否決了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民間全民退保方案,但今天的綜援制度、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高級的長者生活津貼,還不是要由公共財政全數包起。這樣的方案真的可以千秋萬代都沒有問題嗎?就算政府可以把強積金的對沖制度改革過來,純粹以在職收入來計算供款及保障水平的強積金制度,又真的能夠令所有長者都可以得享一個有保障的晚年嗎?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