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觀點】劉進圖﹕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炭難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7月10日)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日前公布了一項兼具養老儲蓄與保險功能的年金計劃。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按揭證券公司直接向市場提供定息投資產品,讓年滿65歲的香港居民認購,每人最多可認購100萬元;購買後每月將獲發一筆款項直至身故(以購買100萬元為例,男性每月可獲約5800元,女性可獲約5300元),購買人在14至15年後可等同取回本金,之後愈長命的回報便愈高;若提前身故,則由指定受益人代領月款直至取回本金的105%。

這項計劃的好處是毋須全民供款或動用大筆公帑,令數萬名長者可自製「長糧」,每月有幾千元穩定收入。計劃衍生的問題是:無法負擔數十萬至100萬元購買年金的長者怎麼辦?

對於有數十萬元積蓄的基層長者,年金計劃最大吸引力在於可同時申領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金額3485元)。購買年金前他們的積蓄超出了「長生津」計劃的資產上限,只能領較低額的長者生活津貼(每月2600元),或者每月1345元的生果金;購買年金後存款化成每月固定收入,年金面值在資產審查時不會計算,他們變成符合資格領取最高額的長者福利金,經濟顯著改善。

對於有過百萬元積蓄的小中產長者,或者子女願意合力購買年金孝敬父母的幸福長者,年金計劃也有一定好處,就是由不會破產的政府作擔保,確保年金受益人每月得到固定收入,直至百年歸老。以子女合購年金送給父母為例,等於將子女「畀家用」的傳統固定化及制度化,不受子女收入變化或移民影響。這對於獲贈年金的長者來說,當然是一份好禮物。

無法完全取代全民退保安全網

然而,年金計劃標誌着政府直接介入養老儲蓄及保險產品市場,若社會反應良好、需求殷切,政府就不可能以剛宣布的200億元發行額為上限,必然要逐步加碼發行,滿足社會需求。政府在養老投資品市場佔的份額就會愈來愈大甚至成為市場主導者,這和政府作為市場監管者的角色可能有衝突,需要妥善處置。

其次,年金計劃愈成功,催生的社會期望就愈大。負擔不了購買年金費用的長者,也會要求老有所養,政府在發放「長生津」之餘,就要用年金以外的其他方法,例如家居照顧服務、老人院舍服務等,來為長者安享晚年提供保障。這是香港人口老化造成的剛性需求,年金計劃只是調動了有一定經濟資源的家庭的財力,協助解決老有所養的需求,但受惠人數始終有限,無法完全取代類似全民退保制度的社會安全網。政府若不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便只能用「長生津」加公共福利服務來應付,成本還是相當高昂的。

年金制度惠及有積蓄的長者,猶如錦上添花,但要讓全體長者晚年有經濟保障、過着有尊嚴的生活,則如雪中送炭。這才是邁向未來的真正挑戰。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