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後炮:認購年金的數字結果反映了甚麼?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2018年8月13日)

過去實在是不肯定會否多人因政府過去各種管理期望的手段(例如指明不會推行全民退保,配合長者生活津貼,甚至提出加碼200億等等)下,將會有很多人投保;但誰不知結果竟是如此。

9410人,總投保額只有50億,還低於原定的100億。年金公司表示是預期之內,這是真的嗎?還是難以置信吧。除了請來藝人及商場、媒體等作宣傳,其實社會福利署推出宣傳單張教導長者如何認購年金後申請長者生活津貼;長者中心、主流媒體及報紙大合唱、不同黨派的議員地區辦事處亦作相應配合,舉辦大大小小的講座等等。在這種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年金的成果實在是有目共睹;但想提多一句現在是太早下定論,因為還需知道最終會否有申請人最終會退出投保手續等等。

原因是甚麼?除回報低、通脹及投保額外,有甚麼學者直指坊間(及媒體)存有不少對年金的誤解、缺乏彈性、推廣期短、年金定位為幫補退休保障的不足等等。我是否應解讀這些說法為:少人認購年金的原因,是公眾不認識年金的問題,而不是年金及退休保障制度的問題嗎?不過,只要參考達致類近目的的安老按揭計劃,從推行開始截至2018年7月31日累計申請宗數有2,716宗,這又是否意味坊間不認識安老按揭是甚麼,還是香港擁有物業的長者人數太少吧?

政府自以為年金市場可解決長者退休保障問題,但只是繼安老按揭後再一次引證了「人類總是重覆犯同樣的錯誤」。

年金缺乏公眾認受性

昨日年金記者會上,記者問及全民退保時,香港年金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劉應彬便立即迴避,指年金是提供多一個選擇、產品予退休人士 。這當然不能否認政府透過年金公司化,會達致三個效果:激活私營年金產品市場;向公眾洗腦及推動接受將養老風險個人化;及轉移和分化民間支持設立全民退保的聲音。

熟悉退休保障制度發展的人都知道,在民間過去數十年力爭官商民三方供款的免審查全民退保方案時,在香港公共政策領域中被報稱第一個「扯貓尾」的人,便是在2011年提出公共年金的便是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的羅致光。在梁振英當選當屆行政長官後,委任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為扶貧委員會主席,及委任羅致光為委員,透過社會保障和退休保障專責小組推動討論及促使委任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進行為人熟悉的退休保障研究。據悉,年金在當時缺乏公眾討論下,扶貧委員會亦曾在會議上討論年金(註:日前劉應彬在記招指扶貧、社福不是年金的主要出發點),及將其納入周永新的退休保障咨詢的方案之一。結果,全民退保當然係當年退休保障諮詢的焦點之一,甚至獲周教授舉薦;但在林鄭的操作下否定了全民退保,及在其上任後促成年金公司及推行其計劃。

所以日前年金公司砌詞狡辯「推行年金是為了提供多一個選擇「,簡直是BULLSXXT。政府在推行年金時,真的是完全沒有政治動機嗎?公共年金是林鄭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外的另一主張,其中是假設了透過福利商品化及市場機制解決退休保障問題,及對長者這行針對性扶貧;然而,長者貧窮率持續高企、政府就長者的經常性開支不斷上升、再加上年金投保人數低下。這三條支柱說明了林鄭的詭計在現階段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政府推動年金是用來與強積金接軌,並打賭及塑造下一代將會退休的人士:特别是博將越來越多有十數萬以上強積金累算權益的工作人囗會購買年金,企圖透過市場減少福利上的承擔的手段。

重新諮詢全民退保

但說到底…係乜野驅使你寫呢幾百字呀?係年金?係長生津?定係林鄭呀?

係全民退保呀!唔該特首回頭是岸,在2018年10月的施政報告重新就諮詢及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