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臻:比貧窮更壞的扶貧報告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11月22日)

不認不認還須認,香港的貧窮問題終於要見公眾。關注貧窮的團體大抵都聽過一個傳聞:梁振英做特首的時候,真是「壞事做盡,好事多為」。其中的一件好事,就是訂立貧窮線。自此,政府高層一面補飛,抵賴貧窮線不是扶貧線,一面又埋怨貧窮線是政府的吊頸繩──稍一不慎,隨時索命。所以,日前政府發表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正是在「要威」與「頭盔」之間的幾許拉扯而成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香港是一個極之富裕的城市,2017年的生產總值(GDP)為26,626億港元,人均生產總值為360,220元,在如此富裕的城市仍有137.7萬貧窮人口,貧窮率達20.1%。這不止是一堆數字,更是香港之恥。

真正需要討論的是減貧和滅貧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貧窮是一件惡事!貧窮源於社會不公,貧窮情况愈嚴重,愈顯示出社會的不公。因此,香港真正需要討論的其實是減貧和滅貧,並非扶貧,香港也需要有一個長遠減貧和滅貧的目標。可惜多年來,政府的公共議程都是扶貧,完全沒有考慮貧窮所說明的社會不公,沒有分析香港社會產生嚴重貧窮問題的原因。

多年來政府不斷強調扶貧,又設立扶貧委員會,又成立關愛基金,也推出多項扶貧助弱的措施。然而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仍維持在14.7%,顯示政府政策介入只能避免貧窮情况不會進一步惡化,不能根本地減少貧窮問題,社會資源分配不公不減,再分配的力度不足。

長者貧窮率嚴重 退休保障不足所致

不是嗎?長者貧窮率下跌,但現時仍有三成長者在政策介入後仍然貧窮。這情况下,長者或會因貧窮而「被迫」投入勞動市場,剝奪長者選擇退休的權利。必須注意的是,長者因貧窮欠缺保障而就業,與積極晚年(active ageing)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讓長者擁有積極晚年的政策應讓長者晚年有生活選擇,享有退休保障並免於晚年貧窮的風險。

政府分析指人口持續高齡化是導致貧窮情况持續的其中一個原因,而長者貧窮率是整體貧窮率兩倍以上,情况非常嚴重,明顯是由於退休保障不足所導致。政府在長者公共福利金及社會保障的問題上並沒有以貧窮線為指標,而強積金、公共年金等都依靠個人投資及計劃,完全沒有社會資源或風險再分配的元素,無助解決結構性的老人貧窮問題。

對女性照顧者支援不足

話說回來,貧窮線由政府確立,藉計算住戶收入來量度貧窮情况。然而政府在詮釋長者貧窮情况時,一再聲稱有部分貧窮長者為「低收入,高資產」,令長者貧窮情况被高估,更特別分析「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物業」的長者,用盡方法將長者貧窮數字壓低,這種不依據貧窮線的貧窮分析,有違客觀論證的常理,國際上亦沒有任何國家如此界定貧窮,這無疑是「搬龍門」的方法,無助處理長者貧窮的客觀事實。

女性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均較男性高,顯示出政府對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女性照顧者支援不足,女性晚年亦面對較大的貧窮風險。政府過去多年鼓勵女性就業,透過工作福利(workfare)介入貧窮,都未能有效令女性貧窮人口及貧窮率下降,政府應考慮為照顧者提供經濟支援。至於有兒童住戶及兒童的貧窮率均有所上升,情况也令人擔心,社會必須正視!

政府扭盡六壬 淡化貧窮問題嚴重性

政府的所謂扶貧措施都是黔驢之技,難有作為。不過比貧窮更叫人心痛的,是政府對貧窮的冷漠和姑息。對着138萬的貧者,政府竟沒有同情心,反而恬不知恥,大喇喇說扶貧見成效,貧窮數字有「水分」,總之是扭盡六壬將貧窮問題的嚴重性稀釋、淡化、平息。

「被世界遺棄不可怕,喜歡你有時還可怕。」這不是對前度說的,是對政府說的。

作者是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