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觀點】鄭家榮:讓青壯一代放心供款:退休基金必須有公眾參與

(原文刊於《明報》2020年12月9日)

【明報文章】香港去年經歷修例風波,社會撕裂嚴重,在《國安法》之下,年輕一代對政府信任盡失,擔心自由會受到影響,看不到未來,甚或有不婚不生下一代的想法。在劍拔弩張的形勢下,很多市民對於交稅給政府都有所保留,對於政府如何運用公共財政亦變得敏感,不希望資源運用在和市民價值有所衝突的項目上。

市民對公共財政運用變敏感

這種矛盾,其實不止出現於政府稅收上,亦出現在退休基金(不止強制性公積金,亦包括其他民間討論過和退休保障相關的基金)的投資上,青壯一代打工仔在選擇強積金時,都會考慮減少和中國大陸關係密切的基金。適逢香港的強積金成立20周年,多項相關的改革都在討論的議程上,而近期實施的一項改革,卻是讓A股未來將可佔基金淨資產值10%或以上,這令不少市民擔心強積金「染紅」。

對於有投資經驗的市民來說,他們能夠分析基金持有哪一個板塊的股票債券、哪一個基金潛在投資回報較高。但香港的市民,無論學歷高低,普遍都對強積金的投資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選擇,亦不知當中的收費和投資內容。而在近年經濟結構改變的背景下,青壯一代的工作變得零散化及個人化,亦促使他們逃避強積金供款。市民普遍抗拒強積金,這就是為何政府在2017年推行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由受託人根據市民的年齡投資不同風險的組合,並為收費設立上限的原因。然而,預設投資策略會進行哪一些環球投資,市民仍然難以明瞭。

其實,除了強積金,針對強積金改革而提出的公共信託,甚或是民間討論多時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都會有退休基金應該投資哪些項目的問題。早前就有政協背景的商人在各大報章刊登頭版廣告,提議向國際退休養老基金募集資金,用以興建明日大嶼,而之後亦有人附和,建議將強積金投資於相關項目。與此同時,香港雖然有很多有潛質的本土產業,但政府卻未有在本地持續投放資源支持,例如早前理大研發的病毒檢測儀器就被迫從深圳尋找資金。這令人擔心退休基金會否被盲目用作支持基建,但忽略香港未來的真正長遠發展。

瑞典各黨委任專家討論

類似的問題,在外國其實頗為常見,例如擔心退休或主權基金會被用作投資污染環境、損害人權、炒賣住房、核子、製造武器等產業。對於應該投資什麼,在嚴重撕裂的社會或許不易下決定,但從國際經驗或可找到一些頭緒。例如瑞典(註)不同政黨之間亦存在不少分歧,但透過由不同政黨委任有公信力的專家組成委員會,從各個專業角度作理性討論,最後得出的結論能夠免於民粹,備受尊重。這些做法,和現時由行政長官委任幾個人成立委員會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成事關鍵:着重分權 公共參與

在香港的情境,最大的爭議在於對政府的不信任,這只有政府回應民意,改革政治制度,才有望得以改善,但這需要多年的時間和努力。人口老化危機日深,完善退休保障制度,包括第一支柱的全民退休保障,以及第二支柱的強積金,不能一等再等。但退休保障需要青壯一代的支持才能成事,一套着重分權,容讓公共參與的退休基金管理,是成事的關鍵,政府和社會必須着手研究這個議題:從法制上規定退休基金財政獨立,政府或外匯基金只能夠是執行上的管理人,是否可行?如何能夠確保市民有足夠的知情權、選擇權和決定權?外國公眾參與退休基金管理的成功經驗,香港是否能夠參考借鏡?這些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註:〈瑞典用專業平台 挽救退休金危機〉,《今周刊》(bit.ly/36UOobp

作者是民間長遠社會發展運動成員

[鄭家榮]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