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以為已經花了很多錢去照顧長者,又以為家庭成員仍然可以、也應該有責任承擔照顧長者的開支,因此,很多曾經提出過的長者福利改革建議都被這兩個因素牽制而無法談下去。最近的例子就是2015年底到2016年初進行了半年的全民退休保障諮詢。
大部分現代化的經濟城市或國家,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全民性的退休保障的安排,原因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退休後的養老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香港由60年代開始討論退休金的問題,討論了半個世紀,到頭來還是一場空。現在的老年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全部都是救濟性的、都是隨收隨支的福利開支,要政府在經常賬中承擔,而不是有效及可持續的退休保障制度。強積金總算有一點作用,但對於女性、對於家務勞動者,就不算是一種普及的退休保障。而且,其作用也可能會被一些其他制度性的缺陷所抵銷,例如對沖機制。
三年前的那一次討論,當時負責推銷政府方案的政務司司長,仍然強調家庭的責任,可是誰不知道這個世界應該天下太平!
缺乏家庭支援的長者,如果沒有獨立的經濟及財務能力,就只能全方位依賴政府。因此,當政府提供的社區支援服務也不足夠的時候,很多長者就再沒有其他替代的方案,只能輪候,只能接受在缺乏支援下、生活在十分困難的處境。但政府卻說,只要給予長者及家庭基本的支援,家庭便有能力去解決長者面對的問題。因此,為長者提供的公共服務永遠都處於短缺的狀態,明明有如此大的服務供應缺口,政府仍然認為長者可以透過家人及長者取得的有限福利金,在市場中購買到需要的服務。政府不願意去加快填補服務短缺的一個原因,就是怕會造成依賴,會造成公共資源的耗廢。二十多年前政府曾經考慮較彈性地全面推動「錢跟老人走」策略,最後不了了之,也是因為這一種防禦性的思維。